宁依依家境不错,她在当时也有了些名气,无论是经济和艺术上的成就可以让她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她已经济独立,从父母那搬出来自己住。
从机场到宁依依家里的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她们不止性格相似,更在艺术交流中成了闺中蜜友,无所不谈。见她一直看手机,打趣地问:“向男朋友汇报呢?什么时候有男朋友们了,居然没和我说。”
“我有男朋友,怎么会不告诉你?是我妈,她把我微信删了。”步千璇一脸无奈地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宁依依。
宁依依也很纳闷,“阿姨不是很支持你嘛?怎么会?”步千璇和宁依依经常交流,宁依依深知步千璇这次下江南的意义。
“我也不知道,虽然我在院校里接受的艺术教育是最严谨的,可我总觉得民间音乐来自民间,非要来发源地看看才算是真的了解民间音乐,这有错吗?为什么我来太仓,她会反对的那么强烈。从来也没见她对我去哪个城市有这么大反应。”步千璇突然想到这儿。从小到大,她可从来没听妈妈讲起过太仓这个城市,“你说,我妈那么了解江南丝竹,怎么可能不知道太仓?会不会是我妈和太仓有什么不解的渊源啊?”
“你小说看多了吧?”宁依依瞥她一眼。
步千璇给妈妈连续打了几个电话也打不通,看样子,妈妈不止删了她的微信,连电话也拉黑了。至于吗?步千璇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妈妈的做法。
“是不是更年期,情绪不稳定?老年人就这样,过几天就好了。你过几天再联系她。”宁依依一边帮步千璇拿行李,一边说。
步千璇可不这样认为,她的妈妈可一直都是说一不二的,何况,她都没办法让别人通知妈妈,她已经平安到达。因为白婷汐一个朋友也没有,她能想到的只有母亲工作的单位,她试着拔通妈妈单位的电话,转接的人对她说,“你妈妈不接你的电话。”步千璇只好尴尬地说:“麻烦您告诉她,她女儿已经平安抵达。”挂断电话,她无奈地看着宁依依。
宁依依安慰地拍拍她的肩膀,“你们是母女,阿姨只是一时生气你不听她的话,过几天就好了,别太担心。”
即来之则安之,步千璇点点头,只想着早日完成采访任务,回去负荆请罪。
步千璇迫不及待地让宁依依帮她联络“江南丝竹”非遗传承人张明老师。昆山和太仓两座城市相临,昆曲本来就诞生在昆山和太仓交界,所以,宁依依的昆曲社和太仓的江南丝丝竹乐队往来甚密。宁依依与张明老师也算熟悉。
宁依依瞥她一眼,嗔怪:“屁股还没坐热,心里只有江南丝竹,放心吧,我已经帮你联系过了,后天,张老师有空,到时候我带你去见他。”
“后天?”步千璇恨不得明天就能见到这位张老师。
宁依依白了她一眼,说道:“我觉得这几天你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采访张老师都要问些什么问题。”
“这还用做吗?我脑子里早就有一大堆问题想问了。”步千璇兴奋地手舞足蹈,“特别是关于昆曲和江南丝竹的关系,我要听听他怎么说。”她故意瞥了宁依依一眼。
宁依依看到她兴奋的样子忍俊不禁。
两个热爱民间艺术的女孩儿对艺术追求方面特别有默契,唯一在一个话题上有分歧,宁依依认为:“江南丝竹”是丝竹乐合奏形式的一个重要分支,大约在40年代的时候才被音乐界关注,并广泛流行于民间,于50年代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而昆曲早就诞生于元末江苏昆山,盛行于明清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所以昆曲在先,江南丝竹后期才有。
而步千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得到的结论是:明万历末在吴中形成的新的乐种“弦索”,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弦索是对弦乐器的一个总称。丝竹,从字面解释,应该除了丝还加上竹,丝竹合奏,大概包括了吹、拉、弹。弦索,或曰竹丝,历来是昆曲的伴奏乐器。明代戏曲家魏良辅在太仓南郊创制昆曲水磨腔,后度为新声,在清唱上改革后,昆山、太仓广为演出,宰相王锡爵雅好昆曲,成立了家乐班,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经过这些文化贵族的打造,对昆曲的兴盛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同时,昆曲的流传,也带动了昆曲伴奏乐的改革与兴盛,丝竹线索传遍大江南北。足以证明,江南丝竹在明代就有了基础,她一直认为江南丝竹和昆曲像她们俩一样相辅相承,互为姐妹般地存在。
江南丝竹与昆曲在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和发展现状,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年轻人各有各的见解,是她们心中的的执念,一定要得出个结论才肯罢休。
宁依依的家,有一间主卧,一间客房,还有一间是书房加练功房,步千璇羡慕地说,“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真是太让人羡慕了。”
“唉哟,要不是老爸老妈赞助,我也买不起啊。”宁依依把步千璇带到客卧,笑着说,“好吧,这几天这是你的卧室。我在想我这算不算引狼入室,找一个人和自己吵架?”
步千璇瞥她一眼,“有一种沟通就是吵架,这是我们对艺术的执着态度,是要表扬的。”
两个女孩儿倒在那张大床上看着天花板继续聊着她们的艺术追求和梦想。
“到底是昆曲孕育着江南丝竹?还是江南丝竹是昆曲的音乐物质载体呢?”步千璇默默地说道,“其实,我觉得追寻这些也没有太多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借鉴历史的宝贵经验,现在昆曲更成功,可以借昆曲养丝竹,带动江南丝竹发展的多种模式。培植观众面,开展多层次的演出研讨活动,重视传承工作,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使昆曲孕育出来的“江南丝竹”薪火相传、与时俱进。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宁依依惊讶地张大了嘴,“哟,步千璇,你这思想格局可以嘛!”
步千璇脸上溢出笑容来,“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在同一块土壤、同一地域文化语言的滋养,两支不同形态、如此相像的艺术奇葩,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在哪里,如何发展的,现状又怎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这篇论文是想对学习民乐、研究民乐、发展民乐做点有用的贡献。”